“国内首台太空采矿机器人”研发团队里的00后,王百一!
作者:浏览:时间:2025-07-04
连续两年专业测评全院第一
获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奖项30余项
多次获国家奖学金、小米特等奖学金
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申请
国内外专利30余项
主持省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9篇
成立科技公司推动科研成果落地
入选“人民日报国奖名录”
获评“青春矿大”年度校园人物
………
从本科到硕士的七年
他在众多研究方向上
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今年年初
在导师刘新华教授的带领下
他作为团队骨干成员成功研制出了
国内首台太空采矿机器人
毕业典礼上
他作为研究生代表发言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
机电工程学院
2022级硕士研究生
00后青年学子王百一
去倾听他立志探索深空的科研理想
和用奋斗书谱写的青春乐章
凌晨两点钟的实验室里
键盘声混杂着仪器嗡鸣的声响
灯光映照出王百一专注的侧脸
这,是他科研之路的日常切片
从大一到研三
他活跃于“挑战杯”、中国机器人
及人工智能大赛等众多竞技场
丰富的赛场经历
塑造了他敏锐的洞察力
与创新的思维方式
也让他练就了“死磕到底”的本领
在十八届“挑战杯”的竞技场上
面对胶囊机器人定位不准
患者体验差的痛点
他和团队选择了“死磕到底”
查阅文献近百篇,内部探讨反复碰撞
最终创新性引入磁流变液流变特性
大幅降低胃肠道错检漏检率
捧回全国二等奖的荣誉
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
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
……
一项项省部级及以上奖项
正是他将每一次挑战
视为能力拼图的印证
零散的竞赛经验、实验数据
甚至失败教训
在持续“死磕”中拼出了突破的火花
今年令王百一感到最骄傲的事情
就是跟随导师研制出了
国内首个太空采矿机器人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太空资源开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在“强本拓新”学科规划下
学校开始布局太空采矿领域的研究
王百一有幸成为课题组最早探索
小行星新型柔性采样结构的学生之一
在导师刘新华教授的带领下
团队围绕研发中出现的
“传统采样设备因
反作用力大、适应性差,
在小行星这种极端地形环境中
难以稳定作业”等关键痛点问题
展开了深入持久的研究
数百篇文献的“厚积”
无数个日夜的推演
锁定技术空白点
将折纸理论与航天工程深度联姻
建立折纸三稳态数学模型
设计出轻量化、多模态的
连续体折纸机械臂结构
为太空采矿机器人赋予
适应复杂深空环境的“灵巧手臂”
……
在一次次的困难中成长蜕变
王百一也愈发感到
科研的“厚积薄发”
既需要数年如一日的专注沉淀
更离不开将个人成长
嵌入国家需求的格局视野
这正是“从需求出发”科研逻辑的生动注脚
“缺乏应用价值的技术,
终究只是实验室的‘工艺品’。”
一次去公司调研交流的经历
深深触动了王百一
在此之前
他主持了2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锚定轻量化采样等国家重大需求
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申请
30余项国内外专利
发表包括中科院一区TOP期刊
在内的学术论文9篇
他下决心要走出论文专利的“舒适区”
让科研真正扎根产业土壤
英国诺丁汉大学访学归来后
他融合国际前沿与国内痛点
以产业需求为命题赛场练兵
带领团队斩获30余项省部级奖
部分方案被企业纳入技术储备
他还将关注点延伸到了农业领域
针对传统粮储痛点
他研发出农作物智能管控系统
成立了聚谷智能科技公司
该技术在物联网“三创”大赛中
荣获全国一等奖
让创新成果实实在在地走向田间地头
“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从获评“青春矿大”校园年度人物
到入选“人民日报国奖名录”
从初探科研领域到成立实体公司
王百一的青春版图
不只有实验室的灯影与获表彰的荣光
在导师刘新华教授
“品学兼优、勇于创新”的期许下
他还担任班级团支书
院科协主席等学生职务
躬身服务同学
带领社会实践团队获评“江苏省优秀团队”
七年砥砺奋进
他走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每一次跨越都信心满满
谈及未来,他信心满怀
“我将继续以
‘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国求学,
以‘小我’融入伟大事业之‘大我’。”
文章转发自中国矿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分享此页